Content

16、人工智能面临的法律保护之困

    兼评一场由猴子自拍照引发的官司

       一、猴子自拍照引起的诉讼

1、自拍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多年以前,谁需要一张照片都需要跑到街边的照相馆去请摄影师拍照。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技改变了一切:如果谁现在说要到照相馆去拍照,很可能被认为是OUT……先前的老式胶卷相机早已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取而代之的是高大上的单反相机、微单相机等等。然后时日不长,智能手机席卷全球并且深度介入了我们的生活:拍照成了智能手机的标配,再辅助以美颜和自动修图等等功能,随时随地掏出手机咔嚓一声,一张生活照立刻定型。虽然有时候自拍照和专业的摄影照片还有差距,但是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自拍因其便捷性、随意性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没错,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自拍照。但是,给你说猴子也会自拍,你是否相信?

2、猴子也自拍

话说大卫·斯莱特是一名英国摄影师,常年在野外拍摄;2011年,大卫来到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热带雨林,在这里他被当地的一群黑冠猕猴吸引:他发现猴子们有时候会模仿他的动作。这个无意中发现给大卫带了灵感:他在想可否教猴子们自拍呢!

但但,殊不知要想让猴子学会自拍谈何容易。

为了让猴子学会自拍,摄影师大卫用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在这群黑冠猕猴面前想方设法摆出各种各样的自拍姿势,拼命玩起自拍。大卫这样做仅仅是想让猴子看着自己的样子学会按快门。

大概一周过后,大卫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就故意把调好拍摄参数的相机丢在地上,自己回帐篷休息去了。

不成想,猴子们在观察了一阵之后,还真跳下来对着相机研究,然后照着大卫自拍的样子按下快门。一番努力下来,虽然劳心伤神,不过总算有一只猴子拍出了令他满意的照片。

这几张猴子自拍照让大卫一时声名大噪。

3、美国善待动物组织代表猴子起诉大卫侵害了猴子的肖像权

大卫的这几张猴子自拍照在全球范围内疯狂传播,立刻火爆起来。但是,这引起了美国善待动物组织”PETA的注意,其负责人认为:大卫大量散播猴子自拍照片的行为损害了猴子的肖像权和著作权,于是代表这只猴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大卫赔偿损失。

二、美国法院判令摄影师大卫对猴子自拍照不享有著作权

1猴子是创作者,但是不能享有版权

美国地区法院依据2014年美国版权局出版的法案判处猴子败诉,因为法律规定各种自然界的动植物都不能享有版权;与此同时,法院认定猴子是照片的创作者,其版权同样不属于大卫,所有人都可以免费使用。

2猴子是创作者,猴子自拍照的版权不属于摄影师大卫

同时,法院一方面认定虽然猴子是猴子自拍照的创作者,但是猴子不享有著作权。同时,法院也认定:摄影师大卫同样不是猴子自拍照的著作权人。

三、猴子能成为著作权人吗?

据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2017912日报道:PETA与摄影师大卫已经达成和解,并请求第九上诉巡回法院撤销案件并撤销下级法院的决定。

PETA和大卫在联合声明中声称双方均认可这一案件引起了法律上重要而前沿的问题,涉及到人类之外的动物法律权利的扩张,双方均支持动物权利扩张这一目标。

    1、作品是作者人格的体现,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仅对自然人的著作权进行保护

与美国类似,多数国家或地区的现行著作权法律都仅对自然人的著作权进行保护,最多也就延及到法人或其他组织上。因为根据传统著作权法理论,作品是作者人格的体现,只有自然人才能创作作品,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在反映拟制人意志时,法人和其他组织才可以被视为作者。

2、中国法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

我国著作权法第11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其中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

根据前述规定可知:只有自然人才是真正的创作者。这也是著作权法适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理。

因此,对动物和机器来说,哪怕其创作物具备了文学、艺术、科学等作品的其他特征,因不具备人格而不能成为作者。

AI时代,作者真的只能是自然人吗?

1、人工智能从理想走进现实

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一群科学家发起了一场历时一个月的会议。期间,他们围绕自动计算、神经网络等主题展开讨论,并最终决定使用人工智能(简写为AI)这一新术语,而这也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时至今日,AlphaGo与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间的人机大战更是激发了人工智能的研发热潮。

某种意义而言,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能力,结合深度学习的方法,强人工智能已经从理想走进现实。

2、人工智能越来越具备学习能力,且能够独立创作

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已经脱离了单纯作为工具使用的范畴,而是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获得人类的智慧,模拟人的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创作出具备著作权独创性标准的作品。人工智能已经介入到一些领域作品的创作环节:

在新闻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利用其在大数据和大规模分析数据等方面的优势介入到创作过程中,其中美联社与Automated Insights公司合作研发的人工智能新闻写作平台Wordsmith,如今已可以达到每季度几千篇新闻稿件的产量;腾讯公司开发的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不仅能批量撰写财经类新闻报道,还能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生成差异化的风格和版本。

在文学创作领域,日本公立函馆未来大学教授松原仁率领的任性的人工智能之我是作家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电脑写小说的那一天》参加了星新一奖比赛;导演OscarSharp和纽约大学人工智能研究者Ross Goodwin合作创作的一部9分钟的短片《Sunspring》,编剧是一个名叫Benjamin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在音乐和视觉艺术领域,人工智能介入自然人的创作行为也早已出现,在人的指导下,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设备DeepDream所生成的绘画已拍卖成功。

五、法律的挑战: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该如何保护?

如果本文所述的黑冠猕猴自拍照的版权保护问题一样,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面临法律问题。

时至今日,尚没有法律条款认定人工智能完成的作品可以被法律保护。但是,如果不对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通过法律手段给予有效的保护,必然不利于激励创作,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同时也不利于激励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但是,对人工智能完成的作品到该如何保护?

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主张以拟制自然人主体或者类似法人的形式赋予人工智能以法律主体地位,这一观点认为应当赋予人工智能以作者的地位,即肯定说。二是主张基于现有法规框架将人工智能产生的作品归属于人工智能的设计人或使用人,否定人工智能创作者的主体地位,即否定说。

1、肯定说认为人工智能能够独立创作,当赋予创作者地位

该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已经具备深度学习能力,并能够初步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构造,使得程序算法和独立思考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因此主张给予人工智能以法律主体地位。

大量事实表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人类创作的作品相比,在没有标明来源的情况下已很难区别,既然已无法根据表象区分人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差别,就意味着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被认定为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人工智能将具备更高级的判断、理解能力,虽然是否能够具有科幻电影中的思想情感还未可知,但人工智能借助于其智能化的数据库,经过对存储的海量数据模拟人类大脑的运行进行取样、加工,经过分析、组合、排列、筛选整合形成作品的过程,已经不是仅仅基于既定的算法、程序做出的指令性输出,而是在没有预先算法或者规则设定的情况下,通过主动学习来进行创作。人类虽然能够控制人工智能的设计和制造,但对于人工智能本身的数据获取与输出却无法完全控制,甚至将相同的数据信息提供给人工智能,也能够输出不同的结果。

人工智能在创造上已逐步脱离人的预先设计,可以根据自身所获取的数据来实施创作,其所表现出的深度学习能力,能够初步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构造,使得程序算法和独立思考的界限进一步模糊。

因此,有必要以拟制自然人或类似法人的形式给予人工智能以法律地位,由其作为独立主体承担作品的责任并享有作品的权利。

2、否定说认为人工智能的所有者应当是作者

该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能力仅在于超强的计算能力,而非创新能力,只是在体现所有者的意志。

首先,人工智能不是具有生命的自然人,也区别于具有自己独立意志并作为自然人集合体的法人,将其作为拟制之人以享有法律主体资格,在法理上尚有斟榷之处。

其次,从人工智能作品生成的过程来看,所谓智能,指的是通过机器学习从数据中发掘和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作为未来内容生成或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虽然从创作行为的角度看,人的参与已不会出现在机器学习的阶段,但从数据本身的取舍来看,取舍需要具备一定的价值评判标准,才能在之后内容生成时体现出最低限度的创造性,该取舍标准并非是机器自动具备的,而是需要由人类在机器初期的学习过程中向其提供。人工智能得以在内容生成和其他领域得以适用,之前需要经过大量的训练以实现数据建模,上述建模结果是后续人工智能在生成作品时形成人类可以理解且具有逻辑性表达的基础。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前提,仍然是在机器学习过程中作为训练者的人将数据筛选的价值观传达给机器。人工智能超越人类之处,更多的是来自于其穷尽一切可能性路径的超强计算能力,而非创新能力,创新的根本还是人在数据建模过程中通过训练赋予人工智能的价值取舍。

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肯定其最低限度创造性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将人工智能的所有者视为作者,因为从机器学习的训练角度看,所有者即为向人工智能注入其意志的主体,人工智能则可视为代表所有者的意志创作。在此情况下,人工智能的所有者被视为作者,完全没有任何制度上的障碍。

另外,从产业保护的角度看,人工智能产业与企业资金投入紧密相连,像谷歌、微软、百度、腾讯等科技企业,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并以此为目标进行企业发展战略布局,著作权法在权利归属问题上,应充分考虑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因素。结合我国著作权制度的实际,应当否认人工智能本身成为作者的可能,只有人工智能的设计者才具有创作意图,可以成为作者。

吃瓜群众不难发现:无论哪一种观点,似乎都有些许的道理。但是,不管是哪种观点,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都认可人工智能产生的作品应该受到法律保护;二者的分歧仅在于谁是作者而已。我们期待立法者能够注意到这一点,并顺应科技发展,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

无可否认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且人工智能日益应用到我们的生活,而且必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人工智能的崛起也令人们对未来世界感到兴奋和恐惧。一些科技预言家认为,我们将迎来人工智能的奇点;同时,也有人担心,人工智能将反噬人类,摧毁我们。

也许,对于人工智能,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才是可取的态度。最后,让我们利用周末闲暇,来看一看微软小冰”---这个第5代人工智能写就的诗吧:

香花织成一朵浮云

像花的颜色

也渐渐模糊的不分明了

蘸着它在我雪净的手绢上写几句话

钢丝的车轮在偏僻的心房间

香花织成一朵浮云

有一模糊的黯淡的影

是我生命的安慰

只由得他们亲手烹调。

工业革命延伸了人类的体力,而人工智能则延伸了人类的脑力。未来将是AI的时代,人工智能是未来,这也在呼唤完善的法律。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